刚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的王玉明 受访者供图
1949年11月30日,75年前的今日,势不可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解放了最终一座特大城市——重庆!
回想起那个激动人心的时间,总是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那一刻,关于本年现已93岁高龄的王玉明白叟来说更是有着特别的含义……
上游新闻记者见到王玉明时,他从衣兜里掏出了一张早已泛黄的是非老相片。相片上穿戴戎衣的青年,英气焕发,眉宇间满满都是生机。
相片拍摄于1949年,那是18岁的他。
其时,他刚刚报名参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以下简称“西南服务团”)。1949年10月1日,王玉明和其他3000多名随团成员随刘邓大军一道踏上了汹涌澎湃的进军大西南的行程。
两个多月后,他们进入重庆,成为了解放重庆、接收重庆的亲历者。尔后,包含王玉明在内的大部分人又挑选扎根重庆,用自己的终身参与并见证了重庆的建造、变迁。
本年是新中国树立75周年,也是重庆解放75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到来之际,王玉明面对上游新闻记者的镜头,叙述了自己亲历的解放重庆难忘时间。
行进超7000里前进大西南
本年现已93岁的王玉明
不忘来路,才干更好前行。让咱们把前史的时钟先拨回到1949年5月。
此刻,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已占据南京,解放了杭州、上海。5月23日,中央军委要求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刘伯承、邓小平随即着手为解放大西南预备很多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
6月12日,西南服务团在上海树立,华东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曹荻秋担任榜首团团长。音讯一出,上海、南京、安徽等地数以万计的前进青年报名参团投身革新。其时,正在上海读书的18岁青年王玉明便是其间一员。他被编入一团重庆支队。
这个支队约有3000人。“咱们的方针便是接收重庆,树立新政权!”但此刻,首要摆在这些青年面前的是一条超越7000里的艰苦旅程,其间光步行就超越了5000里。
“两双胶鞋、一支步枪、一个背包、三斤盐巴、一个米袋、一只水壶,便是我的悉数家当。”王玉明回想,从南京动身,“咱们先到武汉,在武汉过(长)江后,再到湖南岳阳、益阳、常德……”11月28日下午,王玉明跟记者回想起75年前走过的路,如数家珍。
解放军某部进入重庆市区
他回想,其时每天天不亮就要动身,到上午 10点左右才歇息吃饭,每天行军超越百里。在他印象中,他们这些新兵开端简直每天脚上都会起泡,超负荷步行后双腿第二天底子无法走路。
“老兵们经验丰富,教了咱们两招。”王玉明说。一是晚上烧水,热水烫脚缓解疲惫;二是,用针刺穿水泡放水,再穿一根头发到水泡里,头发丝够细,可随时引流,这样就不会再起泡,也不会感染,大约三四天后,水泡就会成茧。“不过茧子很快就长厚,得用刀削薄,否则走路又会痛。”王玉明笑着说。
抵达重庆那一刻心境特别愉悦
由于方针是进军大西南完结接收,所以王玉明一行由湘西进入秀山后就开端逐渐留下人员接收当地。“我地点的支队在常德接到分配的任务便是到重庆(市区)。”王玉明说,所以其时他们支队一路经秀山、酉阳、彭水、武隆,翻过白马山进入南川,到巴县,最终抵达南岸的海棠溪。
解放军先头部队在重庆市中心区遭到市民欢迎和献花
“到了海棠溪后,咱们就在长江边的河滩上洗脸、漱口……”王玉明说,12月的江水现已有了显着的寒意,但“咱们看着江彼岸的重庆(市区),心境仍是十分的愉悦,任务完结了,很快乐。一路上的疲惫、风险都过来了,觉得特别轻松。”
2天后,王玉明地点的支队过江正式进入重庆城区。“进城后,咱们最早是住中兴路的中兴旅社。”王玉明说,接下来便是到重庆市委参与学习,了解重庆本地的状况。
所经之处老百姓夹道喝彩、掌声雷动
12月8日,重庆市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的典礼在七星岗到通远门一线举办。“咱们西南服务团先到重庆的成员也参与了。”所经之处,老百姓夹道喝彩,掌声雷动,歌声高扬。王玉明说,我们走到成功大厦(即后来的重庆宾馆)完毕后,参与审阅的部队回到了遗爱祠(鹅岭)。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人民群众欢迎解放军入城
“那时的马路只修到了遗爱祠,1951年才修了七孔桥。”王玉明慨叹,比照现在重庆交通的兴旺,改变真是可以用天翻地覆来描述。
同月20日,王玉明被分配到弹子石开展工作。他们的身份转为当地工作人员。此刻,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访贫问苦、剿匪反霸、减租退押……西南服务团全面参与了接收重庆的政务、军事、财经、交通、后勤等各方面组织。一直到重庆各地连续树立新政权,迈入建造重庆的新阶段,西南服务团的任务才荣耀完结。
抵达重庆后的王玉明 受访者供图
尔后,西南服务团榜首团的成员大部分都留在了重庆,进入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重庆市及各区级机关,成为建造重庆的主干。
1983年12月1日,52岁的王玉明也被录用为重庆市九龙坡区委书记。他雷厉风行地施行变革,大力发展社队企业,让九龙坡区从社队企业发家的乡镇企业在变革开放中得到了稳步发展。
(注:本文部分史料出自重庆出书社出书《那年·那事·那人:重庆1949-2024》一书)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拍摄 张锦旗 除署名外图片翻拍自重庆图书馆收藏当地文献